close
胸膜炎,胸膜,胸腔,胸痛,干性

提問: 我母親有胸膜炎已經三年了,治過了,可最近總是咳痰,去醫院檢查也沒什么問題,希望有懂的朋友給些建意! 問題補充: 同上 医师解答: 胸膜炎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胸膜壁層和臟層的炎癥。大多為繼發于肺部和胸部的病變,也可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臨床上胸膜炎有多種類型,以結核性胸膜炎最為常見。本病屬中醫“咳嗽、懸飲、肋痛”范疇。1)臨床表現1.病情輕者無癥狀。2.主要臨床表現為胸痛、咳嗽、胸悶、氣急,甚則呼吸困難,感染性胸膜炎或胸腔積液繼發感染時,町有惡寒、發熱。3.不同病因所致的胸膜炎可伴有相應疾病的臨床表現。2)診斷1.一般分為以下10型:①纖維蛋白性胸膜炎:即“干性胸膜炎”,胸膜局部滲出少量纖維蛋白而無胸腔積液。多由肺部炎癥蔓延至胸膜所致,多數無癥狀,少數病人有局限性針刺樣痛。②漿液纖維蛋白性胸膜炎:即“滲出性胸膜炎”,為漿液和纖維蛋白滲出積聚于胸腔內,常由結核性胸膜炎、化膿性胸膜炎、腫瘤性胸膜炎所致。胸痛氣急為主要表現。③結核性胸膜炎:由結核菌從原發綜合征的淋巴結經淋巴管到達胸膜,或胸膜下的結核病灶蔓延至胸膜所致。臨床主要有結核性干性胸膜炎、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結核性膿胸。常有胸痛,氣急及結核中毒癥狀。④腫瘤性胸膜炎;由胸內或胸外癌腫,直接侵犯或轉移至胸膜所致。主要表現為胸悶、進行性呼吸困難,并伴原發病灶的相應癥狀。⑤化膿性胸膜炎:多由肺、食道、腹部感染等蔓延至胸膜所致。表現為惡寒、高熱、胸痛、咳嗽和咯吐膿痰。⑥真菌性胸膜炎:多由放線菌、白色念球菌累及胸膜所致。⑦結締組織病胸膜炎:常見于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疾病。以胸痛、氣急及原發疾病癥狀為主要表現。⑧膽固醇性胸膜炎;為胸液中含有大量的游離膽固醇結晶,可能與脂肪代謝障礙有關,臨床癥狀輕微。⑨乳糜胸:為胸液中含淋巴乳糜,多因腫瘤、淋巴結結核、絲蟲病肉芽腫壓迫或損傷胸導管和乳糜池所致。胸悶、氣急為主要表現。⑩血胸:是指明顯的胸腔內出血。是由于自發性氣胸、含血管的胸膜黏連撕裂、或出血性胰腺炎等病因所致。主要表現為胸痛、胸悶、甚至休克等癥狀。2.查體:干性胸膜炎:呼吸運動受限,局部壓痛,呼吸音減弱,可聞及胸膜摩擦音。滲出性胸膜炎:積液量多時患側呼吸運動受限,甚則強迫體位,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胸廓飽滿,氣管向健側移位,叩診呈實音,語顫、呼吸減弱或消失。3.x線檢查:于性胸膜炎病變局限者可無明顯變化。胸腔積液較少時,見肋隔角模糊變鈍。胸腔積液較多時,可見肺下野密度增加,陰影上緣自腋下向內下方呈弧形分布。4.超聲波檢查:可發現透聲良好的液性暗區,可提示穿刺的范圍、部位、深度。5.實驗室檢查:①胸腔積液常規、生化、培養可判斷積液的性質,及發現結核菌或其他致病菌。②結核菌素試驗及結核桿菌抗體陽性有助于結核性胸膜炎的診斷。③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可正常或增高,血沉常加快。6.本病應注意與支氣管肺癌胸膜轉移及肝、腎、心臟疾病所致的胸腔積液相鑒別。3)治療1.西醫藥治療:①抗生素治療A.抗結核藥物治療:適用于結核性干性或滲出性胸膜炎的治療。異煙肼每日300毫克、或利福平每日壩毫克、或乙胺丁醇每日0.75--1克,一次頓服,連續服藥3個月。鏈霉素每日0.75--1克,肌注,1--2月,與口服藥交替使用,總計療程6--9月。B.非結核性胸膜炎:應針對原發病選擇相應的藥物治療。C.化膿性胸膜炎或結核性膿胸伴感染者:青霉素C每日160--320萬單位,分4次肌注,并可于胸腔內再加注807單位。②緩解疼痛:口服阿司匹林0.6克或消炎痛50毫克,1日3次,或可待因15--30毫克,1日3次。③胸腔穿刺抽液:適用于滲出性胸膜炎胸腔大量積液,有明顯呼吸困難,或積液久治仍不吸收者。每次抽液量不宜超過1000毫升,每周2-3次。④激素治療:與抗結核藥物聯用,對消除全身毒性癥狀,促進積液吸收,防止胸膜增厚黏連,有積極的治療作用。可用強的松15--30毫克,分3次口服,待全身癥狀改善,積液明顯吸收減少時,可逐漸減量,一般用藥4--6周。2.中醫藥治療:①邪犯胸肺:惡寒發熱,咳嗽痰少,胸脅刺痛,口苦咽干,舌紅苔薄,脈弦數。治法:和解清熱,理氣通絡。方藥:瓜蔞、貓瓜草各30克,柴胡、赤白芍各15克,黃芩、半夏、枳殼、桔梗、桑白皮各10克,甘草6克。②飲停胸脅:咳唾引痛,呼吸困難,咳逆喘息不能乎臥,舌苔白膩,脈沉弦。治法:逐水祛飲。方藥:百部30克,瓜萎1、茯苓各15克,葶藶子11克,桑白皮、蘇于、陳皮、半夏、椒目、薤白、橘紅各10克,甘草6克。③痰淤互結:胸痛胸悶,呼吸不暢,遷延經久不已,舌紫暗、苔白,脈弦。治法:化痰活血,理氣和絡。方藥:意苡仁30克,瓜蔞、赤芍、茯苓各15克,旋復花、蘇于、杏仁、半夏、香附、陳皮、枳殼、路路通各10克,制乳沒各6克。④陰虛內熱:嗆咳少痰,口干咽燥,潮熱盜汗,五心煩熱,顴紅,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治法:滋陰清熱。方藥:沙參、麥冬、玉竹、花粉、百部各15克,太子參13克,桑白皮、地骨皮、功勞葉、銀柴胡、廣郁金、杏仁各10克,川貝粉6克。4)預防與調養l.注意休息,高蛋白及高維生素飲食。2.治療應堅持、徹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llods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