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情形,血管,白蛋白,水份

提問: 腿部水腫怎么辦 問題補充: 我的奶奶去年腿部骨折開了一刀,可是最近一段時間有小腿以下一直到腳部出現了水腫,腫的很厲害,連皮都破了,流了很多的毒水.不知道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該怎么辦? 医师解答: 有許多疾病都會造成下肢水腫的情形,當有下肢水腫時,首先應自我撿查的是水腫只出現一側或兩側,如果只有一側肢體發生水腫,那么因腎臟功能不全所造成的機率就相當低了,因為即是腎臟功能不好,其所產生的尿液無法適當排出,造成水份滯留在體內,其影響多為兩側性的,不會選擇性的只使左側或右側的下肢水腫。 相反地,如果是血管的問題所引發的水腫,就大多發生于患側,例如深部靜脈血栓癥,多會患側的下肢浮腫,而非只有水腫癥狀,皮膚表面較為潮紅,但觸摸時,并無局部溫度升高的現象,當然如果長期站立,例如外科醫師做大手術時,交通警察服勤后,站柜小姐,或理發師工作完畢時,都會有兩側下肢腫漲的感覺,那是因為靜脈回流因長期站立而變差所造成的現象,經充分休息,患部抬高時,這種情況會改善的。 如果心臟功能不良,例如郁血性心臟病,心肌收縮力不夠,使得血液多滯留于周邊血管,而下肢距離心臟較遠,通常最容易引起下肢水腫的情形,這是因為靜脈血液滯留,血流便慢,血管內壓增加,迫使水份往管外跑而造成的,服用增強心肌收縮的藥物改善血液循環,水腫情形也會獲得改善。 當肝臟不好時,也會有下肢水腫,例如肝硬化的病人常見的臨床表征就是黃臉、大肚子、下肢也水腫,之所以黃臉是因為膽汁滯留,血中膽黃素增加,故而沉積在臉上、皮膚或鞏膜上,而肝臟失去功能時,同時也喪失制造白蛋白的能力,白蛋白是維持血管內、外壓力的重要因素,當它缺乏時,血管內的水份便往管外去,組織內的水也向組織間跑,于是水腫便形成了,不論是腹內,下肢也會有水腫形成。 淋巴腺阻塞同樣也會造成淋巴液回流不良而形成水腫,例如因為血吸蟲侵犯淋巴腺造成阻塞,不但下肢腫大,可脹至正常的3~4倍大,連陰囊也會腫大,所幸這種情形臨床上并不多見。另外營養不良、厲害的蛋白質流失,都會使血中白蛋白減少而導致水腫,這種情形嚴重時甚至造成全身性的水腫,不單僅有下肢水腫而已,在此順便一提的就是水腫是指水份滯留在組織間,例如下肢水腫時,患部除了腫脹外,皮膚多呈緊繃,亮晶晶的,如果用手觸壓時,會有皮膚凹陷,有如凹洞,久久才會彈起來。這種情形與一般因外傷引起組織腫脹或發炎引起的浮腫處是不一樣的,除了少有凹洞外,觸碰時也多有疼痛感。 由以上觀之,下肢水腫的原因不僅止于腎臟因素,其它如心臟、肝臟、血管循環等功能不佳也都可能引起。當有水腫時除了先觀查是單側或雙側外,應先看看是否合并有尿量減少的情形,然后接受腎功能測試,例如抽血看看血中尿素氮及肌酸酐是否正常,超音波看看腎臟的大小,腎皮質的厚度或有效腎血流量,24小時尿量及菊糖廓清率,腎絲球過濾率等測試,如果這些檢測正常的話,就應該積極找尋其它可能引起的原因了。一旦是因腎臟功能不良所引起的,應再看看是何原因,例如慢性腎盂腎炎、腎絲球腎炎、長期兩側性腎結石合并尿路阻塞,或因腎動脈狹窄、腎靜脈栓塞、腫瘤等因素引起,然后針對原因予以內外科治療水腫,才有消除的可能性,千萬別自行亂服用利尿劑或其它偏方,以免延誤病情,一發不可收拾,甚至洗腎度日,平時應多喝水、勿憋尿,有病就請教醫師才是。水腫如何治療?如果是肝、心、腎等器官疾病導致水腫,先治療原來疾病才是最重要的。有些老人家患有關節炎,知道水腫是因為藥物,很害怕「腰子(腎臟)壞掉了」,寧愿忍痛不吃藥。潘吉豐醫師提醒,藥物副作用引起的水腫,調整藥物或加一點輕劑量的利尿劑就可以改善,不必因噎廢食。若是體質性水腫,多半不需要治療,醫師會給予一些生活上建議。比如穿彈性襪、飲食吃得清淡些,因為吃太咸,食物中的鈉會讓水分滯留體內,睡覺前將小腿抬高。濫用利尿劑或尋偏方,反而造成腎臟負擔,代價更大。水腫應該由醫師評估檢查,找出病因治療,若是全身水腫,還出現呼吸困難、喘、解不出尿,表示對生命有立即威脅,應該盡速到急診處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llods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